Coco Zhao-0142-Edit XD
被譽為是中國最有創意的爵士人聲,趙可將為澳門文化中心帶來一場融合西方和亞洲音樂元素的爵士盛宴。在期待趙可來澳登場之際,讓我們先介紹一下上海爵士樂的發展,亦回顧這位爵士明星在復興和推廣上海爵士樂的音樂之路。

趙可的爵色音樂

對大多數人而言,說到「爵士」一詞就會直接聯想到與非裔美國人有關的聲音和畫面。事實上從上個世紀初開始,美國有無數的爵士樂曲、樂手和歌手成為永恆經典,其中包括有路易士.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和邁爾士.戴維斯(Miles Davis)等標誌性的非裔美國人物。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爵士樂亦在美國之外遍地開花,融入到世界各地不同的音樂風格之中,中國就是其中之一。正如爵士樂當初在美國是通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互相融合所誕生,趙可等中國爵士音樂家也在東西文化交匯碰撞下應運而生。趙可生於傳統戲曲世家,自小到音樂學院學習音樂。他曾經透露:「我從10歲起就喜歡上爵士樂。那是在我聽著父母播放唱片的時候,突然聽到比莉.哈樂黛(Billie Holiday)的歌聲,之後就聽了很多她的作品。當我開始唱歌的時候,我很自然就會想到她的歌聲。」
此後,趙可開始學習中國民族和西方古典音樂。要知道當時在中國學習爵士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完全沒有正式的學習渠道。爵士樂愛好者只能靠錄像帶、錄音帶或向朋友請教等的方式自學。到1990年代中期,爵士樂在中國稍為開始普及,趙可決定全心投入到他所熱愛的音樂之中,專注在爵士樂上。除了鑽研樂理之外,年輕的他通過大量聆聽,去掌握爵士樂的節奏和語氣,逐步理解這個全球共通的音樂語言。趙可曾透露,他雖然一直有在學習音樂和樂器,但卻從未接受過正式的聲樂訓練,只是在洗澡的時候練就了好歌喉,又剛好趕上了復興上海爵士樂的浪潮。
上海的爵士時代
上海一直被視為是充滿創新的文化大熔爐,在1920年代至40年代期間更被譽為是「亞洲爵士樂之都」,開放發展氛圍很快吸引了大批來自中國和世界各地的知識分子藝術家,當時的上海是中國最先擁有街燈、有軌電車和百貨公司等都市景觀的現代化大城市,大量洋人聚居於此,亦帶來了西方的生活文化和娛樂需求。無數的夜總會和舞廳應運而生,大受外國水手、軍人和上流人士歡迎。高級舞廳均各出奇謀吸引上流人士目光,其中漂亮的伴舞和大樂隊現場演奏就必不可少。當時最新潮的音樂就是剛剛風行美國的爵士樂,高級舞廳出高價聘請爵士樂手,吸引顧客。最初樂手大多來自遠洋之外的爵士樂發源地美國,或菲律賓、俄羅斯等較鄰近發展起爵士樂的國家,後來華人樂手也紛紛加入到這個蓬勃的音樂產業之中,逐漸有華人爵士樂手及全華班的爵士樂團。
其實,結他這個現代樂器只不過是一個龐大的器樂家族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員罷了。這個器樂家族包括文藝復興期的魯特琴、阿拉伯烏德琴、美國班卓琴與中國琵琶。儘管體積、形狀與構造原料有異,它們卻有不少共同點:演奏者把樂器抱在懷中、琴身的背板緊貼肚皮,左手在指板上滑動,右手彈撥琴弦。
大銀幕上的爵士樂
上海作為一個充滿活力的貿易和出版中心,很早就孕育出繁榮的唱片業、電台廣播和電影業。西方的爵士名曲和電影主題曲被受普羅大眾追捧,也開始有中國音樂人將中國民歌與爵士樂作結合,使爵士樂進一步走入尋常百姓家。隨著上海的電影業當時的蓬勃發展,音樂產業也被帶動,音樂家開始以西方音樂體系去製作中文歌曲和培訓新人。當中不得不提被譽為是「中國流行音樂之父」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黎錦暉,黎錦暉大量吸收爵士樂等西方音樂的風格和理論,探索結合中國民歌和西方爵士樂兩者特色,製作出符合中國普羅大眾品味的新時代音樂。在1935年,美國的傳奇爵士小號手巴克·克萊頓(Buck Clayton)帶著他的「哈林紳士」樂團來到上海作高級舞廳駐場演奏。黎錦暉馬上向克萊頓請教爵士樂,交流音樂想法。克萊頓與同樣喜愛音樂創新的黎錦暉一拍即合,駐場一年間一直有演奏由黎錦暉所作的曲目。黎錦暉當時開創了一種符合中國人審美,帶有爵士樂節奏風格的新類型歌曲,開啟了流行曲的新時代,後人稱這種音樂為「時代曲」。
放慢步伐
在二十世紀30及40年代,上海開始受到戰亂的影響,包括日本侵華以及第二次國共內戰,創意文化產業的發展幾乎停滯。直到70年代末,社會經歷了政治的動蕩,文化業飽受挫折,也有不少流行和爵士音樂人移居到鄰近地區或國外發展,爵士樂在中國的發展也因此放慢了步伐。
光芒再現
在70年代尾,這種迷人的音樂形式重新進入了大眾的眼簾。當年在百樂門舞廳演奏的全華班爵士樂隊的老成員,在1980年重新組成「上海老年爵士樂隊」延續爵士樂之都精神。樂團成員平均年齡已接近80歲,卻是以熱情洋溢的身姿在上海和平飯店作駐場演奏。到90年代,爵士樂輝煌與動蕩的時代已過去半個世紀之久,一批新世代的爵士音樂家卻在此時嶄露頭角,令上海展現爵士樂新氣象。大大小小的爵士樂酒吧、俱樂部、樂團逐漸冒起,也開始醖釀大型的爵士音樂節。趙可此時以他與眾不同的音樂風格、舞台風範和曲目,征服上海觀眾。
趙可視爵士樂為一種高包容度的音樂,所以他積極將20、30年代的融合爵士樂風格帶回現在。他的代表作《夢境》爵士專輯是與中國爵士小提琴演奏家彭飛一起製作,以創新手法重新演繹中國老歌和數十年前的上海流行經典。他亦曾與北美巨星貝蒂.卡特(Betty Carter)等爵士樂傳奇人物同台演出,經常在國際的爵士音樂節中與不同藝術家合作,如蒙特利爾國際爵士音樂節等,活躍於世界爵士樂舞台。爵士樂在中國的發展幾經波折,在趙可等新時代音樂家的帶領下,相信我們正迎來的,是一個全新的爵士時代。
jz-spring-2014-coco-zhao-06 XD
被譽為是中國最有創意的爵士人聲,趙可將為澳門文化中心帶來一場融合西方和亞洲音樂元素的爵士盛宴。在期待趙可來澳登場之際,讓我們先介紹一下上海爵士樂的發展,亦回顧這位爵士明星在復興和推廣上海爵士樂的音樂之路。
趙可的爵色音樂
對大多數人而言,說到「爵士」一詞就會直接聯想到與非裔美國人有關的聲音和畫面。事實上從上個世紀初開始,美國有無數的爵士樂曲、樂手和歌手成為永恆經典,其中包括有路易士.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和邁爾士.戴維斯(Miles Davis)等標誌性的非裔美國人物。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爵士樂亦在美國之外遍地開花,融入到世界各地不同的音樂風格之中,中國就是其中之一。正如爵士樂當初在美國是通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互相融合所誕生,趙可等中國爵士音樂家也在東西文化交匯碰撞下應運而生。趙可生於傳統戲曲世家,自小到音樂學院學習音樂。他曾經透露:「我從10歲起就喜歡上爵士樂。那是在我聽著父母播放唱片的時候,突然聽到比莉.哈樂黛(Billie Holiday)的歌聲,之後就聽了很多她的作品。當我開始唱歌的時候,我很自然就會想到她的歌聲。」
上海的爵士時代
上海一直被視為是充滿創新的文化大熔爐,在1920年代至40年代期間更被譽為是「亞洲爵士樂之都」,開放發展氛圍很快吸引了大批來自中國和世界各地的知識分子藝術家,當時的上海是中國最先擁有街燈、有軌電車和百貨公司等都市景觀的現代化大城市,大量洋人聚居於此,亦帶來了西方的生活文化和娛樂需求。無數的夜總會和舞廳應運而生,大受外國水手、軍人和上流人士歡迎。高級舞廳均各出奇謀吸引上流人士目光,其中漂亮的伴舞和大樂隊現場演奏就必不可少。當時最新潮的音樂就是剛剛風行美國的爵士樂,高級舞廳出高價聘請爵士樂手,吸引顧客。最初樂手大多來自遠洋之外的爵士樂發源地美國,或菲律賓、俄羅斯等較鄰近發展起爵士樂的國家,後來華人樂手也紛紛加入到這個蓬勃的音樂產業之中,逐漸有華人爵士樂手及全華班的爵士樂團。
其實,結他這個現代樂器只不過是一個龐大的器樂家族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員罷了。這個器樂家族包括文藝復興期的魯特琴、阿拉伯烏德琴、美國班卓琴與中國琵琶。儘管體積、形狀與構造原料有異,它們卻有不少共同點:演奏者把樂器抱在懷中、琴身的背板緊貼肚皮,左手在指板上滑動,右手彈撥琴弦。
大銀幕上的爵士樂
上海作為一個充滿活力的貿易和出版中心,很早就孕育出繁榮的唱片業、電台廣播和電影業。西方的爵士名曲和電影主題曲被受普羅大眾追捧,也開始有中國音樂人將中國民歌與爵士樂作結合,使爵士樂進一步走入尋常百姓家。隨著上海的電影業當時的蓬勃發展,音樂產業也被帶動,音樂家開始以西方音樂體系去製作中文歌曲和培訓新人。當中不得不提被譽為是「中國流行音樂之父」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黎錦暉,黎錦暉大量吸收爵士樂等西方音樂的風格和理論,探索結合中國民歌和西方爵士樂兩者特色,製作出符合中國普羅大眾品味的新時代音樂。在1935年,美國的傳奇爵士小號手巴克·克萊頓(Buck Clayton)帶著他的「哈林紳士」樂團來到上海作高級舞廳駐場演奏。黎錦暉馬上向克萊頓請教爵士樂,交流音樂想法。克萊頓與同樣喜愛音樂創新的黎錦暉一拍即合,駐場一年間一直有演奏由黎錦暉所作的曲目。黎錦暉當時開創了一種符合中國人審美,帶有爵士樂節奏風格的新類型歌曲,開啟了流行曲的新時代,後人稱這種音樂為「時代曲」。
放慢步伐
在二十世紀30及40年代,上海開始受到戰亂的影響,包括日本侵華以及第二次國共內戰,創意文化產業的發展幾乎停滯。直到70年代末,社會經歷了政治的動蕩,文化業飽受挫折,也有不少流行和爵士音樂人移居到鄰近地區或國外發展,爵士樂在中國的發展也因此放慢了步伐。
光芒再現
在70年代尾,這種迷人的音樂形式重新進入了大眾的眼簾。當年在百樂門舞廳演奏的全華班爵士樂隊的老成員,在1980年重新組成「上海老年爵士樂隊」延續爵士樂之都精神。樂團成員平均年齡已接近80歲,卻是以熱情洋溢的身姿在上海和平飯店作駐場演奏。到90年代,爵士樂輝煌與動蕩的時代已過去半個世紀之久,一批新世代的爵士音樂家卻在此時嶄露頭角,令上海展現爵士樂新氣象。大大小小的爵士樂酒吧、俱樂部、樂團逐漸冒起,也開始醖釀大型的爵士音樂節。趙可此時以他與眾不同的音樂風格、舞台風範和曲目,征服上海觀眾。
趙可視爵士樂為一種高包容度的音樂,所以他積極將20、30年代的融合爵士樂風格帶回現在。他的代表作《夢境》爵士專輯是與中國爵士小提琴演奏家彭飛一起製作,以創新手法重新演繹中國老歌和數十年前的上海流行經典。他亦曾與北美巨星貝蒂.卡特(Betty Carter)等爵士樂傳奇人物同台演出,經常在國際的爵士音樂節中與不同藝術家合作,如蒙特利爾國際爵士音樂節等,活躍於世界爵士樂舞台。爵士樂在中國的發展幾經波折,在趙可等新時代音樂家的帶領下,相信我們正迎來的,是一個全新的爵士時代。
jz-spring-2014-coco-zhao-06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