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XD

如花女子
的悲慘一生

上海芭蕾舞團即將為我們呈獻芭蕾舞劇鉅作《茶花女》,其靈感源自歷來最扣人心弦的愛情故事之一,19世紀法國作家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fils)的同名小說。在尚未被奉為經典和打造成芭蕾舞劇之前,該小說早已被多次改編成話劇、歌劇、電影和音樂劇,就讓我們看看這個愛情故事為何到現在都如此讓人著迷。

小說《茶花女》背景設於後浪漫主義時期的法國巴黎,一個亮麗而恣欲享樂的城市,沒有童話式的劇情,相反,以奢華的背景巧妙地反襯出一段感情關係步向自我毁滅的殘酷現實。小仲馬以寫實筆觸刻畫出各個主要角色,描寫了其人性缺陷和夢想。亦可能因為這樣,小說《茶花女》歷久不衰,吸引了各藝術領域的創作人一次又一次對故事進行重新探索。

故事梗概
在1800年代浪漫主義時期的巴黎,美艷的交際花瑪格麗特.戈蒂埃(Marguerite Gaultier)以情婦身分周旋於多位名流之間,包括一名位高權重的公爵,她過著奢侈浪蕩的生活。外號「茶花女」的她,每次出現都定必戴上她最喜愛的白茶花或紅茶花,作為她是否接受男性求愛的暗示。某一天晚上,她在歌劇院邂逅了富家公子阿爾芒.迪瓦爾(Armand Duval),並與之墜入愛河,阿爾芒為她著迷,卻很快發現,他並沒有與她的奢華生活相匹配的財力;其後,他倆打算在鄉郊過閒靜無憂的新生活,但計劃遭到阻撓,阿爾芒的父親成功說服瑪格麗特結束這段不被祝福的愛情。而出於對阿爾芒的愛,瑪格麗特不希望為他帶來麻煩,決定重過昔日的生活,最後因罹患肺結核離世,故事至此以悲劇告終。20世紀初,肺結核是一種令人聞風色變的肺部疾病,肆虐於不同階層和年齡的人群之中,是人類的頭號殺手。與其他社會頑疾一樣,肺結核廣泛見於當時的文學、視覺藝術和歌劇作品。

由小說到戲劇
《茶花女》這部半自傳式小說以作者早年與巴黎交際花瑪麗.迪普萊西(Marie Duplessis)的戀情為靈感寫成,於1848年出版。1852年,小仲馬在巴黎沃德維爾劇院首度將該小說搬上舞台,在法國取得矚目成功,不久之後該劇就在美國上演,而瑪格麗特(在英語改編作品中亦被稱為卡密兒“Camille” )亦成為了美國女演員最嚮往的角色之一,這些女演員當中包括著名的莎拉.伯恩哈特(Sarah Bernhardt),她在倫敦和巴黎上演的劇目《茶花女》(Camellias)中擔綱主演之後,迅速成為瑪格麗特的代名詞,其後更參與演出多部百老匯重演作品。大約一年後,劇目《茶花女》在世界各地亦取得了成功。在意大利,該劇啟發了抒情作曲家威爾第(Giuseppe Verdi)為經典歌劇《茶花女》(La Traviata,意大利語,意為失足女子或迷途女子)作曲,劇中女主角再次被改名為薇奧麗特(Violetta),而阿爾芒則被改名為阿弗列多(Alfredo)。由於選角不佳,歌劇《茶花女》起初並未取得成功,在威尼斯聖本篤劇院首演失敗後數月,經過對劇本進行修改和重選更適合的歌手參演後,才脫胎換骨成為最受全球劇迷喜愛的歌劇之一。

登上銀幕
歌劇《茶花女》面世之後不久,瑪格麗特的悲慘故事就已被搬上電影大銀幕。1912年,法國導演安德烈.卡爾梅特(André Calmettes)和亨利.普克塔爾(Henri Pouctal)將默片改編版首度公映,憑流暢的畫面獲得好評。自此之後,《茶花女》的故事在多個國家改編成二十多齣電影,當中包括阿雷西.阿蘭西維亞(Alexis de Arancibia)所寫的阿根廷電影《La mujer de las Camelias》(1955)和由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飾演女主角的電影《La Dame aux Camélias》(1981);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可能算是2001年,荷里活推出電影改編版《紅磨坊》,由妮歌.潔曼(Nicole Kidman)和伊雲.麥葵格(Ewan McGregor)主演;該電影的音樂劇版本近年在倫敦皮卡迪利劇院首次與觀眾見面,後來搬到了百老匯上演。

動人舞作
在戲院和劇院多次上映並備受好評後,小仲馬的這部傑作引起了舞蹈界的注意。1963年,深受(費雯.麗(Vivian Leigh)版的舞台劇《茶花女》、瑞典女星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主演的電影《茶花女》和法國新浪潮導演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執導的《去年在馬倫巴》)影響下,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總監弗雷德里克.阿什頓(Frederick Ashton)將原著小說劇情濃縮並創作出獨幕芭蕾舞劇《瑪格麗特和阿爾芒》。作品中阿什頓選用了李斯特的B小調奏鳴曲,選曲與小說劇情相呼應,相當有趣,因為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和小仲馬一樣也曾與現實生活中的「瑪格麗特」—瑪麗.迪普萊西有過一段情。這部舞劇由阿什頓的繆斯—不朽的瑪格.芳登(Margot Fonteyn)和傳奇舞者魯道夫.紐瑞耶夫(Rudolf Nureyev)主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當時觀眾歡呼聲不斷,在這對獨特組合謝幕逾20次後才捨得離場。數十年後,1978年,美國編舞家約翰.紐邁亞(John Neumeier)在為著名舞蹈演員瑪西婭.海迪(Marcia Haydeé)和斯圖加特芭蕾舞團創作的一部作品中帶來了現代版的《茶花女》,並以蕭邦美妙動人的音樂為配樂。此後,這部經典小說在全球被多次改編和重新演繹,即將於澳門上演的這部芭蕾舞劇也不例外。1999年,香港芭蕾舞團登上了當時全新的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為觀眾呈現了瑪格麗特和阿爾芒那動人而悲哀的故事。這部作品由蘇東美(Domy Reiter-Soffer)編舞,舞台佈景和服裝設計亦由他一手包辦。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2 XD
Path 1
即將上演
在這個愛情故事首次被搬上澳門舞台逾20年後,亞洲最多產的舞團之一—上海芭蕾舞團即將為我們呈現這對苦命情侶的愛恨交織。作品由該舞團的編舞名家暨藝術總監、前英國國家芭蕾舞團藝術總監德里克.迪恩(Derek Dean)於2019年以女主角的視角創作,以瑪格麗特的垂死場面作開場,採用倒敘手法憶述其一生。迪恩希望藉此「將角色的個性融入到每一個舞蹈片段之中」,從而突出作品的悲劇色彩和戲劇衝突。除優雅而充滿活力的舞蹈動作、華麗優雅的佈景和服裝外,音樂顯然同樣重要。該劇由獲格林美獎提名的卡爾.戴維斯(Carl Davis)配樂,這位美國作曲家和指揮家創作甚豐,曾為多齣備受喜愛的英國電視節目和電影作曲並創作交響樂作品,曾來澳門演出音樂會,擔任香港管弦樂團指揮,呈獻差利.卓別靈電影配樂。

儘管時代變遷,這部芭蕾舞劇仍能帶來令觀眾有所共鳴的情感和意義。沉醉於賞心悅目的芭蕾舞之餘,讓我們不能自拔的是深愛對方而最終被拆散的年輕愛侶之間的悲劇,亦不禁深深同情瑪格麗特這個渴望愛情、對自由和生活有嚮往,卻無法擺脫當時階級和性別束縛的女性。
小仲馬
小仲馬1824年出生於巴黎,父親是創作《三劍客》、《基督山伯爵》和《瑪爾戈王后》等名著的法國知名作家大仲馬,雖然寫作風格與父親的截然不同,但小仲馬同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小仲馬是19世紀歐洲興起的現實主義戲劇「社會問題劇」的創始人之一,身為私生子的家庭經歷啟發了他展開劇作家的生涯,書寫其所處的時代,經常刻畫悲慘的女性人物和私生子的命運。在1844年與父親一起移居到法國首都的市郊期間,小仲馬結識了美麗的交際花瑪麗.迪普萊西,並以她為原型創作了他的文學代表作《茶花女》。
瑪麗.迪普萊西(瑪格麗特的原型)
小仲馬在創作《茶花女》時,重現了他與瑪麗.迪普萊西之間的愛情故事。迪普萊西是著名的交際花,她與小說中的女主角一樣,年輕時死於結核病,而且債務累累。她出身貧窮,但貌美而聰明,成功躋身上流社會並舉辦多場沙龍,吸引了當時巴黎社會上一些最富有和最時尚的人士參與,這可能也解釋了為甚麼儘管她被稱為「墮落的女人」,仍然有數百人參加了她的葬禮。
REd XD copy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3 XD
音樂劇《紅磨坊》場景
歌劇《茶花女》結局
Portrait of Dumas filsXD MARY
小仲馬
小仲馬1824年出生於巴黎,父親是創作《三劍客》、《基督山伯爵》和《瑪爾戈王后》等名著的法國知名作家大仲馬,雖然寫作風格與父親的截然不同,但小仲馬同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小仲馬是19世紀歐洲興起的現實主義戲劇「社會問題劇」的創始人之一,身為私生子的家庭經歷啟發了他展開劇作家的生涯,書寫其所處的時代,經常刻畫悲慘的女性人物和私生子的命運。在1844年與父親一起移居到法國首都的市郊期間,小仲馬結識了美麗的交際花瑪麗.迪普萊西,並以她為原型創作了他的文學代表作《茶花女》。
法國最著名的交際花
小仲馬畫像

上海芭蕾舞團《茶花女》
09-10.06.2023    
綜合劇院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XD

如花女子
的悲慘一生

上海芭蕾舞團即將為我們呈獻芭蕾舞劇鉅作《茶花女》,其靈感源自歷來最扣人心弦的愛情故事之一,19世紀法國作家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fils)的同名小說。在尚未被奉為經典和打造成芭蕾舞劇之前,該小說早已被多次改編成話劇、歌劇、電影和音樂劇,就讓我們看看這個愛情故事為何到現在都如此讓人著迷。

小說《茶花女》背景設於後浪漫主義時期的法國巴黎,一個亮麗而恣欲享樂的城市,沒有童話式的劇情,相反,以奢華的背景巧妙地反襯出一段感情關係步向自我毁滅的殘酷現實。小仲馬以寫實筆觸刻畫出各個主要角色,描寫了其人性缺陷和夢想。亦可能因為這樣,小說《茶花女》歷久不衰,吸引了各藝術領域的創作人一次又一次對故事進行重新探索。

故事梗概
在1800年代浪漫主義時期的巴黎,美艷的交際花瑪格麗特.戈蒂埃(Marguerite Gaultier)以情婦身分周旋於多位名流之間,包括一名位高權重的公爵,她過著奢侈浪蕩的生活。外號「茶花女」的她,每次出現都定必戴上她最喜愛的白茶花或紅茶花,作為她是否接受男性求愛的暗示。某一天晚上,她在歌劇院邂逅了富家公子阿爾芒.迪瓦爾(Armand Duval),並與之墜入愛河,阿爾芒為她著迷,卻很快發現,他並沒有與她的奢華生活相匹配的財力;其後,他倆打算在鄉郊過閒靜無憂的新生活,但計劃遭到阻撓,阿爾芒的父親成功說服瑪格麗特結束這段不被祝福的愛情。而出於對阿爾芒的愛,瑪格麗特不希望為他帶來麻煩,決定重過昔日的生活,最後因罹患肺結核離世,故事至此以悲劇告終。20世紀初,肺結核是一種令人聞風色變的肺部疾病,肆虐於不同階層和年齡的人群之中,是人類的頭號殺手。與其他社會頑疾一樣,肺結核廣泛見於當時的文學、視覺藝術和歌劇作品。

由小說到戲劇
《茶花女》這部半自傳式小說以作者早年與巴黎交際花瑪麗.迪普萊西(Marie Duplessis)的戀情為靈感寫成,於1848年出版。1852年,小仲馬在巴黎沃德維爾劇院首度將該小說搬上舞台,在法國取得矚目成功,不久之後該劇就在美國上演,而瑪格麗特(在英語改編作品中亦被稱為卡密兒“Camille” )亦成為了美國女演員最嚮往的角色之一,這些女演員當中包括著名的莎拉.伯恩哈特(Sarah Bernhardt),她在倫敦和巴黎上演的劇目《茶花女》(Camellias)中擔綱主演之後,迅速成為瑪格麗特的代名詞,其後更參與演出多部百老匯重演作品。大約一年後,劇目《茶花女》在世界各地亦取得了成功。在意大利,該劇啟發了抒情作曲家威爾第(Giuseppe Verdi)為經典歌劇《茶花女》(La Traviata,意大利語,意為失足女子或迷途女子)作曲,劇中女主角再次被改名為薇奧麗特(Violetta),而阿爾芒則被改名為阿弗列多(Alfredo)。由於選角不佳,歌劇《茶花女》起初並未取得成功,在威尼斯聖本篤劇院首演失敗後數月,經過對劇本進行修改和重選更適合的歌手參演後,才脫胎換骨成為最受全球劇迷喜愛的歌劇之一。

登上銀幕
歌劇《茶花女》面世之後不久,瑪格麗特的悲慘故事就已被搬上電影大銀幕。1912年,法國導演安德烈.卡爾梅特(André Calmettes)和亨利.普克塔爾(Henri Pouctal)將默片改編版首度公映,憑流暢的畫面獲得好評。自此之後,《茶花女》的故事在多個國家改編成二十多齣電影,當中包括阿雷西.阿蘭西維亞(Alexis de Arancibia)所寫的阿根廷電影《La mujer de las Camelias》(1955)和由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飾演女主角的電影《La Dame aux Camélias》(1981);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可能算是2001年,荷里活推出電影改編版《紅磨坊》,由妮歌.潔曼(Nicole Kidman)和伊雲.麥葵格(Ewan McGregor)主演;該電影的音樂劇版本近年在倫敦皮卡迪利劇院首次與觀眾見面,後來搬到了百老匯上演。

動人舞作
在戲院和劇院多次上映並備受好評後,小仲馬的這部傑作引起了舞蹈界的注意。1963年,深受(費雯.麗(Vivian Leigh)版的舞台劇《茶花女》、瑞典女星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主演的電影《茶花女》和法國新浪潮導演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執導的《去年在馬倫巴》)影響下,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總監弗雷德里克.阿什頓(Frederick Ashton)將原著小說劇情濃縮並創作出獨幕芭蕾舞劇《瑪格麗特和阿爾芒》。作品中阿什頓選用了李斯特的B小調奏鳴曲,選曲與小說劇情相呼應,相當有趣,因為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和小仲馬一樣也曾與現實生活中的「瑪格麗特」—瑪麗.迪普萊西有過一段情。這部舞劇由阿什頓的繆斯—不朽的瑪格.芳登(Margot Fonteyn)和傳奇舞者魯道夫.紐瑞耶夫(Rudolf Nureyev)主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當時觀眾歡呼聲不斷,在這對獨特組合謝幕逾20次後才捨得離場。數十年後,1978年,美國編舞家約翰.紐邁亞(John Neumeier)在為著名舞蹈演員瑪西婭.海迪(Marcia Haydeé)和斯圖加特芭蕾舞團創作的一部作品中帶來了現代版的《茶花女》,並以蕭邦美妙動人的音樂為配樂。此後,這部經典小說在全球被多次改編和重新演繹,即將於澳門上演的這部芭蕾舞劇也不例外。1999年,香港芭蕾舞團登上了當時全新的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為觀眾呈現了瑪格麗特和阿爾芒那動人而悲哀的故事。這部作品由蘇東美(Domy Reiter-Soffer)編舞,舞台佈景和服裝設計亦由他一手包辦。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2 XD
Path 1
瑪麗.迪普萊西(瑪格麗特的原型)
小仲馬在創作《茶花女》時,重現了他與瑪麗.迪普萊西之間的愛情故事。迪普萊西是著名的交際花,她與小說中的女主角一樣,年輕時死於結核病,而且債務累累。她出身貧窮,但貌美而聰明,成功躋身上流社會並舉辦多場沙龍,吸引了當時巴黎社會上一些最富有和最時尚的人士參與,這可能也解釋了為甚麼儘管她被稱為「墮落的女人」,仍然有數百人參加了她的葬禮。
小仲馬畫像
Portrait of Dumas filsXD REd XD
音樂劇《紅磨坊》場景
copy
歌劇《茶花女》結局
MARY
即將上演
在這個愛情故事首次被搬上澳門舞台逾20年後,亞洲最多產的舞團之一—上海芭蕾舞團即將為我們呈現這對苦命情侶的愛恨交織。作品由該舞團的編舞名家暨藝術總監、前英國國家芭蕾舞團藝術總監德里克.迪恩(Derek Dean)於2019年以女主角的視角創作,以瑪格麗特的垂死場面作開場,採用倒敘手法憶述其一生。迪恩希望藉此「將角色的個性融入到每一個舞蹈片段之中」,從而突出作品的悲劇色彩和戲劇衝突。除優雅而充滿活力的舞蹈動作、華麗優雅的佈景和服裝外,音樂顯然同樣重要。該劇由獲格林美獎提名的卡爾.戴維斯(Carl Davis)配樂,這位美國作曲家和指揮家創作甚豐,曾為多齣備受喜愛的英國電視節目和電影作曲並創作交響樂作品,曾來澳門演出音樂會,擔任香港管弦樂團指揮,呈獻差利.卓別靈電影配樂。

儘管時代變遷,這部芭蕾舞劇仍能帶來令觀眾有所共鳴的情感和意義。沉醉於賞心悅目的芭蕾舞之餘,讓我們不能自拔的是深愛對方而最終被拆散的年輕愛侶之間的悲劇,亦不禁深深同情瑪格麗特這個渴望愛情、對自由和生活有嚮往,卻無法擺脫當時階級和性別束縛的女性。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3 XD
小仲馬
小仲馬1824年出生於巴黎,父親是創作《三劍客》、《基督山伯爵》和《瑪爾戈王后》等名著的法國知名作家大仲馬,雖然寫作風格與父親的截然不同,但小仲馬同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小仲馬是19世紀歐洲興起的現實主義戲劇「社會問題劇」的創始人之一,身為私生子的家庭經歷啟發了他展開劇作家的生涯,書寫其所處的時代,經常刻畫悲慘的女性人物和私生子的命運。在1844年與父親一起移居到法國首都的市郊期間,小仲馬結識了美麗的交際花瑪麗.迪普萊西,並以她為原型創作了他的文學代表作《茶花女》。
法國最著名的交際花

上海芭蕾舞團《茶花女》
09-10.06.2023    
綜合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