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说” 当建筑与自然相遇—中国建筑的审美
活动详情请见 https://www.icm.gov.mo/mpc/2023/Content/cn/mpc2023_prg1
备注:
- 有兴趣参加者可於3月25日至4月5日期间,登入“一户通”登记报名;
- 讲座名额有限,每人限登记一次;
- 倘报名人数多於指定名额时,将以抽签形式取录;
- 获录取者将於4月6日收到短讯通知,届时凭短讯、与登记相符的身份证明文件正本到澳门售票网门市领取门票,未获录者将不会收到通知;
- 讲座现场不设划位,座位先到先得,参与者请提前30分钟到场;
- 获录取者因故未能出席,请提早通知主办单位;
- 如在报名上有任何查询,可於办公时间内致电62037944。
美学说
文化传播月每年均会以“美学说”为主题邀请不同文化界别的翘楚分享对“美"的感受,在一场场的美学讲堂中,与观众一同观察美、赏析美、享受美。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横跨工程科学与人文艺术,每栋建筑的形制外观、服务功能、工学计算及人文情怀等等交织形成独特的空间美感,今年“美学说”以建筑美学领域为主题,带大家一同品鉴这篇存在於生活当中的美学诗歌。
今年邀得内地知名建筑艺术大师王澍教授,以他亲身的建筑实践,揭示如何把自然地景与传统文化融合於新建筑物中,达致新旧交融、传统与现代互不排斥、两者悠然共存的美学境界。
当建筑与自然相遇——中国建筑的审美
“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王澍。
着名内地建筑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王澍院长的传统文化素养极为深厚,其审美来自宋代山水画的韵味,以至明清园林的情趣,并以“重返自然”作为重要建筑基础理念,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同时,王澍院长致力於重新构筑中国当代建筑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例如面对城市化的浪潮,为避免材料浪费,开启了一系列以回收建造为核心的建筑实践,并着力实践一系列带有可持续发展特质的旧城更新,以及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质的重要公共文化建筑,平行实践和推动中国乡村建筑文化的保护与更新,这些都能体现在宁波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中心校区、富阳文村改造等众多作品中。这次讲座,王澍院长将分享他“自然建造”的理念,并以其作品为例,探讨建筑的不同面向。
讲者:王澍,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业余建筑工作室”合夥创始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教授。2012年除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外,同时获得法国建筑科学院金奖、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和《华尔街日报》评选的“全球创新人物奖”等。2013年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2021年,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入选《纽约时报》“二战以来最重要的25个建筑”。他的作品在国际杂志和书籍上均有发表,其作品曾在美国纽约、德国、比利时、法国等多国的博物馆、艺术和建筑中心以及建筑机构中展示,并曾受邀於各国大学、学院和机构进行讲学,包括: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联合国总部、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